历史上清代的驿站有什么作用?

2019-06-08 14:36:50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风云

  在很多古装政治剧中,往往会有这样的场面:前方战事吃紧,皇帝和大臣们焦急地等待战报。这时,一匹快马行驶在官道上急驰进京,不久宫中侍卫急步上奏“六百里加急”,很快战报到了皇帝手中。那么,古代时军事情报和重要公文是如何快速传递的呢?所有这些都得从驿站说起。

  驿站,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和官员途中更换马匹或休息、住宿的地方。早在先秦时期驿站便已建立,其后的朝代相沿袭,到了明清时期进入鼎盛阶段。我们就以清代为例,介绍一下驿站的功能和作用。

  清代前几位皇帝都勤于政事,在他们的精心统治下,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展,驿站事业在明代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恢复和成长。清代驿站制度经历了重要改革,其最大特点是“邮”和“驿”合并。在清代以前,邮和驿是两种职能不同的组织机构。

  自汉唐以来,“邮”负责传递公文,是一种通信组织,也称为“递”;而“驿”实际上只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,兼有政府招待所的性质。清代时,这两种组织合并,驿站从间接为通信使者服务,而变成直接办理通信事务的机构。这样,实际上通信系统比先前简化了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
image.png

  清代驿务的管理归属兵部的专设机构——车驾清吏司,任命官员七人,主管全国的驿站。同时又在紫禁城东华门附近设有专门机构,由满汉两大臣会同管理京师和各地的驿务联系,下设马馆,专管驿夫驿马,又设捷报处,收发往来公文和军事情报。

  据有史料记载,清代通信的时限达到了历史最快的速度。以前各朝代,一昼夜能跑400里、500里,清朝的马递传送公文,最快一昼夜能达600两至800里。康熙平定三藩之乱,从大西南将军事情报送到京城,路程5000余里,快马通信只九天。收复台湾期间,从福建到京师路程4800多里,也是九天内消息可递到。

  之所以驿站的效率得以提高,主要是因为清代的驿站比明代更为普遍,尤其是在一些边远的县级地区也设立了驿站,作为一种支线驿站有效地补充了干线驿站的不足。

image.png

 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,清代的驿站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。军机处将重要文书直接交给兵部发给驿站向下驰递。这些重要文书上面常常书有“马上飞递”的字样,表明为急递文书。特别是清代实行的密折制度,一些重要信息对传递的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,因此也就出现了“四百里加急”、“六百里加急”的情况。

  清代驿站路线的设置也是较为完善的。驿站的总部设于京师,名字叫“皇华驿”,位于东华门,是全国驿路的总枢纽,设驿马500匹、马夫250人、车150辆。其经费由兵部核定,由户部拨款。

  驿站的网络以皇华驿为中心向全国辐射,其主要干线网路分布为:

image.png

  1,东北路:自皇华驿东行,经盛京驿,再由盛京驿起,以达吉林、黑龙江等地;

  2,西北路:自皇华驿经张家口以达库仑、科布多等地;

  3,东部:自皇华驿经山东,再分二路,一路至安徽、江西、广东等地;一路至江苏、浙江、福建等地;

  4,中路:自皇华驿经河南,再分二路,一路达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;一路到云南、贵州;

  5,西路:自皇华驿经山西,再分二路,一路达陕西、甘肃、四川各地;一路达新疆、青海、西藏各地;

  6,水路:自皇华驿经通州潞河驿,沿大运河通往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等省。

  清代幅员辽阔,在东北地区、外蒙古地区、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都设立了大量的驿站。全国的驿站分属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,中央归兵部管辖,由车驾清吏司具体管理;地方归各省按察使管理,具体则由各地府、州、县进行管理。但是在边疆地区,一般归驻防八旗将军、大臣管辖,蒙古地区则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管理。

  清末时,随着轮船、铁路、电讯、邮政的起步和发展,原有的驿站系统逐渐被取代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大清邮政开始启动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设立了邮传部以掌管轮船、铁路、邮政事业,大致在此前后,存在了两千多年的驿站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。

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,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。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,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联系本网 ,并提供稿件“纠错”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