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打底 黑土生金

2017-11-08 14:37:38 来源:农民日报 编辑:风云

赵忠良岳海兴本报记者刘伟林

眼下,黑龙江省绥化市的田野上机声隆隆,农民正忙着进行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,为培肥地力、绿色生产作准备。在发展现代农业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,绥化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作出的“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、绿色菜园、绿色厨房”的重要指示,围绕“打造寒地黑土之都、绿色产业之城、田园养生之地”,挖掘生态优势,释放绿色潜能,奋力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。

寒地黑土一座生态农业的富矿绥化市位于黑龙江腹地,全市耕地面积\2800多万亩,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的玉米价补分离市场化改革,给这个玉米种植面积占第一位的农业大市提出了一道农业发展、农民增收的难题。

绥化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,大森林、大草原、大湿地,独特的生态优势造就了“寒地黑土之都、绿色产业之城、田园养生之地”。据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站长韩晓增介绍,绥化的土质为黑土类,黑土厚层在50厘米以上,养分含量较高,保水保肥能力强;境内水质优良,雨热同季,生长季光照足、时数长,昼夜温差大,非常有利于农产品干物质的积累;每年封冻165天以上,长时间休闲冻融,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,天然灭病虫。

天赋资源,促成了绥化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天然优良生态环境。怎么把地种好,让这珍贵的寒地黑土生出“金”来,这是绥化市委、市政府一直在考虑的问题。

绥化市委书记曲敏说,绥化独特的资源禀赋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,是绥化转型发展、全面振兴的优势所在、根本所在、动力所在。绥化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,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,要把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,走融合发展之路。要抓好“三品”建设,改良品种,提升品质,打造品牌。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,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,更是一场产业的革命。

经过结构调整的阵痛,绥化在充分挖掘黑土地资源优势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上找到了方向。绥化市北林区鑫诺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潘仁国告诉记者,他们合作社的5300亩蔬菜卖到了广东广州、浙江杭州等大城市,不仅价格高于当地的蔬菜,还供不应求,亩纯利2000元起步,蔬菜的品相、口感完全不一样,好东西就有好价钱。“黑土地加上一亩地1.5吨农家肥80斤有机肥,这条件别人谁也没有。”潘仁国说。

据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介绍,目前,绥化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1180万亩,已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6处,面积890万亩;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3万亩,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077万亩;市“三品一标”认证总数达到1471个。

绿色(有机)食品面积居黑龙江省前列,增幅居全省首位,农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认可度越来越高。

永续利用绿色发展潜力无穷

黑土地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,绥化市围绕打造寒地黑土之都,以解决土壤地力下降和保证有机质供补平衡为目标,不断强化黑土地保护。

绥化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,将现代农机、智能农业、设施农业、生态农业等先进技术融为一体,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绿色(有机)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,实现了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过程有标准可依。

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依托黑土地保护项目,从2015年开始沤制农家肥。将河泥、秸秆和畜禽粪便按比例混合,加入生物菌剂进行扩繁,控制好温度、湿度,30-45天就可以生产出优质有机肥。秋收后,利用粪肥抛洒机均匀地撒到耕地上,然后进行秋整地。

“一般的耕地也就用1.5吨有机肥,而我们为了达到有机的标准,有机肥量达到3-5吨。”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吴艳龙说,“我们种植食用玉米磨大馇子、小馇子、玉米面,大馇子去年每斤卖到3元,每公顷产量在1.7万斤左右,毛收入在2.7万元左右,而普通玉米每公顷毛收入按照去年的价格来说,也就8000元钱左右。”

绥化市还探索推行新耕作技术,改善土壤理化性状。从打破犁底层、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入手,大力推进“三、三”轮耕制度,为农业结构调整探路。大面积组织实施深松整地,落实农业“三减”面积760万亩,化肥施用量比去年减少4万吨。其中推广水稻测深施肥面积两万亩,占全省推广面积的50%以上。三产融合结构优化出效益

“卖得好,能挣到钱,我们就有干劲种得更好。”王可荣说。

王可荣是庆安县东升水稻合作社的理事长。合作社种了4600亩水稻,全部采用有机标准种植。他们种植的“稻花香”和“龙稻18”等优质品种,每公顷产量在1.5万斤左右,产量虽然低了,但价格高。每斤市场价格在两元以上,在春季签订单时,收购方东禾集团每斤给补0.2元,还可以参与二次分红。合作社每公顷实际收入在3.5万元左右,比普通水稻要高7000元。

给王可荣二次分红的是黑龙江东禾农业集团有限公司。企业今年共拿出1016万元给农民分红。总经理杨晓萍说:“我们与多家合作社紧密合作,共流转了45万亩水田,其中有两万亩完全达到有机标准,到2019年可扩大到5万亩。只有让农民得到实惠,农产品才能有品质保证,实现共赢。”王可荣与东禾集团的紧密合作让农民分享到了市场的红利,打通了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市场三个环节。

绥化市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,探索“1+1”模式,就是坚持种养结合,实现主辅双强,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,把现代畜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,打造绿色粮仓、绿色菜园、绿色厨房;探索“1+2”模式,就是以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为抓手,强化头尾衔接,提升绿色食品和粮食深加工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;探索“1+3”模式,就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,依托“互联网+”“庭院+”“寒地黑土+”,创新发展智慧农业、精准农业、定制农业,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。

今年,绥化市建成千亩以上高标准鲜食玉米生产基地50个,“互联网+农业”鲜食玉米高标准示范基地22个。规模以上鲜食玉米加工企业40余家,加工能力8.7亿穗。生产品种越来越多,有速冻、鲜穗、玉米粒、玉米浆、玉米饼等10余种。

绥化的农产品还乘上“互联网+”的快车,在互联网上“淘金”。明水县壹丰公司通过阿里巴巴国际市场(国外批发)等B2B大宗农产品批发平台,与委内瑞拉的多明戈斯农业贸易有限公司达成了总价1800`万美元的线上大宗出口协议,每月供应精包装黑豆2000吨,每吨可比过去线下出口多增收400多美元。

门贵昌说,通过拓宽销售渠道,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拓市场,绥化优质农产品已远销到北上广、长三角等20余个地区,并出口到韩国等国家。2016年绥化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4亿元。

绥化,这个传统农业大市通过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,保护寒地黑土资源,释放绿色潜能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为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。曲敏表示,未来绥化市将围绕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稳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”目标,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着力构建现代农业“三大体系”,奋力走出“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”的农业现代化道路,努力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,为打造“寒地黑土之都、绿色产业之城、田园养生之地”提供强大发展基础和动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