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心办坏事”折射为民办事缺少温度

2019-06-26 08:58:18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风云

  作者:段官敬

  日前,下村走访听闻这样一件事,有独居老人的瓦房年久失修,老人本希望政府在保持房子原貌基础上进行加固和修缮,然乡村干部将房子推到重新盖起了楼房。结果老人不但不买账、不愿搬进去住,反而埋怨乡村干部“乱来事”。听后,不禁对乡村干部“好心办坏事”的问题陷入沉思。

  可想而知,乡村干部出发点是“为群众好”,希望群众拥有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,这一点无可非议。但缺乏对群众真实意愿和诉求的了解,丢掉以群众为师的“学生意识”、拍脑袋“充老师傅”,甚至直接越过群众“当家做主”,把“自己认为最好的、而不是群众最想的”强加给群众,恐怕难以真正让群众满意和答应。枉费了心思、“白费了蜡烛”吃力不讨好不要紧,关键影响党群干群之间的融洽关系。

  其实基层工作中,这样的案例并非一例。譬如有的就业帮扶过程中,替群众牵线找工作,可谓说破嘴、跑断腿,然群众因为不感兴趣或不是那门行当等不愿去上班;再如有的搞秀美乡村建设,帮群众院子种上花花草草、围上篱笆,但群众打算种菜、也觉得篱笆碍事不方便出行。凡此种种,看起来服务干得好、事情办得成,却与群众实际想法和需求有较大差距,相反,在群众眼中一点也不漂亮、“是把事情搞砸”。

  如今随着从严治党常态化,加上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能力培训不断加强,基层干部的精气神和本领素养皆焕然一新。能干事、会干事、愿干事已然成为乡村基层服务群众的主流风气,可以说基层干部在应对基层工作中得心应手、“智慧爆棚”,也正因如此导致少数干部往往方法简单、手段“粗鲁”,遇到群众事“不管三七二十一”、以“三下五除二”的快刀功,秉着“完成任务就好”、“到达目的就行”的心态,常忽视群众“有什么话说”“是咋样想的”。如此替民干事有硬度、没温度,办成却没办对、办到了却没办到位,皆因没到群众心里去。

  之前,有人提到这样一种现象,少数基层工作中群众虽然有获得却无感。不得不说,这与基层干部“好心办坏事”关联甚大。且说,党员干部自认为自己很撒火、会来事,能替群众“打包票”、让群众坐着等就行,“接下来看干部表演”;但不过问群众“下了什么菜单”、“点了什么节目”,一旦“表演”服务结束、任务事情办完,在群众看来却成了乱弹琴、搞破坏。那么,群众虽然得到了实实在在、真金白银的获得,也会无感、甚至“反感”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,“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”。笔者认为,做群众工作、搞基层服务,也得涵养情商。光有滚瓜烂熟的“三把刷子”和横冲直撞的“一根牛筋”远远不够,还得有能走进群众肚里的“蛔虫精神”和善解人意的“保姆态度”,把准群众的心脉和感情,把事情不但办得好、而且办得漂亮,让群众心里直痒痒、打心眼里佩服。毕竟“替群众着想”不是“替代群众想法”,缺少以心换心的情感交融,缺乏心心相印的温度传递,工作结果死板、生硬,让群众浑身不舒服,就难以让其接受和由衷点赞。

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,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。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,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联系本网 ,并提供稿件“纠错”信息。

上一篇:枫桥归来话实践
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