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芯片是珠峰的峰尖,那么机床就是珠峰的地基。早前几年,甚至不乏外媒扬言:一旦机床被垄断,中国制造业就原形毕露。虽说此番言论令人无比气愤和憋屈,但也基本属实。
公开资料显示,2022年,中国机床以1823亿的总产值,再次创下历史,蝉联全球第一,甚至比工业强国德国、日本的总和还要多。看似实力如日中天,殊不知,前者和芯片一样,也是大陆最容易被欧美“卡脖子”的七寸所在。早前,有媒体就曾不断“预警”:目前大陆所需的高端机床,几乎全部依赖进口。然而,很多人不知道,其实中国机床也并非如此不堪,仅在2010年前后,还曾有过一段极致的辉煌。
众所周知,机床是现代机械化的摇篮,主要用来制造工业设备,比如国人所熟知光刻机、国产航母、C919大飞机等,都离不开机床。然而,受限于外部封锁、国内工业薄弱,1950年代中国机床几乎是在一片空白中起步的。
尽管落后西方至少50年,但前辈们凭借一股傲气,还是为新中国创造了“工业奇迹”:1955年,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C620-1车床,性能堪比同期苏联机床;1958年,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正式诞生,与国外差距缩小到十年以内。
显然,这些车床难言高性能,但它们的问世却印证了“机床是人造的,而不是神造的”。随后信心倍增的中国机床人,不仅实现了80%零部件的国产替代,而且将机床产能迅速提升至上万台,堪称穷国逆袭的典范。然而,看似辉煌的背后,危机也在潜滋暗长。
因为过于追求规模,反而在技术上被欧美拉开了差距,而这让我们吃足了苦头。时间来到90年代,因技术无法满足高端需求,我们被迫引进国外技术,结果身单力薄的小企业被兼并,而大企业只能在低端挣扎,即便能生产出中端机床,但利润也进了老外的腰包。
而载誉无数的沈阳机床厂,此时也是“自身难保”,接连亏损十年,员工不到原来一半,随时有可能破产。但好在2002年,老机床工程师关锡友站了出来,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,最终让沈机重新“焕发活力”。
通过将非主营业务剥离,沈机甩掉了不必要的“包袱”,很快就开始霸气侧露。仅用5年,沈机销售额就从13亿突破到100亿大关,排名世界第八,与德美日等行业巨头并列。与此同时,关锡友还并购了德国希斯、云南机床和昆明机床,一并将技术和客户打包拿下。
而到2012年,沈机以180亿元销售额斩下世界第一。无独有偶北京第一机床厂、大连机床厂也迎来蜕变,而后者更是一度冲进世界前十榜单。不可否认,这是中国机床最辉煌的时刻,也是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功。
事实上,这种成功在后来的生命赛道也曾上演过。公开资料显示,2014年哈佛医学院发现“原知纯”核心分子,可通过唤醒“能量工厂”线粒体,让暮年皮肤、心脏等恢复年轻力。坊间传言,巴菲特就是其中的资深“饕客”,每年开支不下百万。
占尽先天之利的美日生物企,随后对前者实现垄断,并通过2万每克“天价”,对全球富人进行收割。显然,这沦为了富人的“私房秘术”,普罗大众只能望而却步。不过,短短几年后,中国科研人就果断介入了,并将京、猫平台落地成果打成千元“地摊货”。
随着国产崛起,原知纯类科技开始反向输出,甚至耶鲁、麻省理工等名校,也得从中国进口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高歌猛进的中国机床却没能延续这种成功。
本以为崛起有望,但2013年后中国机床企业却给我们上了一课:先是大连机床被司法机关裁定重整;时隔两年后,“一哥”沈机也被迫重组。显然,我们犯了70年代同样的错误,“不重视核心技术和质量”。
当意识到问题后,关锡友开始了主动求变,成立了研发团队,负责攻关新型高端数控机床。此后五年,他不惜利用高杠杆借钱,整整投入了10多亿元。显然,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最终,2012年沈机推出i5智能数控系统,首次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尽管i5系统比西门子还要先进几年,但还是没有躲掉外企的套路,“放开禁运管制,用低价挤压你的市场”。结果首个自主自控国产高端数控机床i5,被他们生生干倒。显然,中国机床没能上演“原知纯”在京东国际的奇迹,让无数国人扼腕叹息。
事后,有些所谓专家“嘲讽”关锡友:没有研发的命,却得了研发的病,没钱搞什么研发?问题是,遇到机床、芯片“卡脖”难题,如果“一哥”沈机、中芯国际等都不敢向高端冲刺的话,那还有哪家企业能做呢?
所以,只能一句话回赠他们:没有专家的命,却得了专家的病。